宁德时代近期公布的“电池单体、电池”相关国际专利申请,展现了其在电池结构创新、热安全防护、快充技术突破等领域的深度布局,同时折射出全球新能源产业竞争的技术焦点。以下结合具体专利信息展开分析: 一、核心专利技术解析从公开信息看,宁德时代围绕“电池单体、电池”的国际专利申请呈现多维度技术突破,覆盖结构设计、材料创新与系统集成三大方向:# 1. 电池单体结构优化(PCT/CN2022/070164)该专利(国际公布号WO2023/130228)聚焦端盖结构创新,通过将端盖设计为“第一本体部+第一端壁+第一周壁”的三层结构,在端盖内部形成容纳极耳的独立空间。其中关键创新点在于第一周壁采用圆弧壁设计,通过圆弧轨迹过渡连接端壁与本体部,大幅提升连接部位的抗疲劳强度和抗破坏能力。这种设计可有效缓解电池充放电循环中极耳与端盖连接处的应力集中问题,延长电池使用寿命,尤其适配高倍率充放电场景下的结构稳定性需求。目前该专利已进入中国国家阶段(公布号CN117121274A),并指定全球多个国家(包括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市场)寻求保护,为其海外电池生产基地提供技术壁垒。# 2. 快充场景极片稳定性突破(PCT/CN2024/120111)这一国际专利针对超充电池的核心痛点——极片碳粉堆积问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传统快充电池在高倍率充放电时,石墨等活性物质易脱落堆积,导致离子传导效率下降甚至微短路风险。宁德时代通过在极片承托组件中设计导流槽结构,将碳粉引导至特定区域储存,使极片表面清洁度提升40%以上,内阻波动降低30%。该技术已应用于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实现-10℃环境下15分钟充至80%SOC的性能,循环寿命突破3000次。从产业化角度看,导流槽设计可兼容现有卷绕/叠片产线,改造成本仅为传统激光清洗方案的1/3,目前德国工厂已启动本地化验证,计划2026年实现欧洲市场规模化生产。# 3. 热安全防护的全球化布局(PCT/CN2024/120111相关技术)另一项重点国际专利聚焦复合材料隔离膜的自修复技术,通过在基膜表面引入可热环化聚合的前驱体材料(如芳基醚化物),构建动态防护层。当电池温度超过120℃时,前驱体发生交联反应形成三维网状结构,使隔膜热收缩率降低55%,穿刺强度提升3倍,为电池管理系统(BMS)触发断电争取3-5秒关键时间。该技术直接对标欧盟《新电池法规》中“热扩散测试不起火”的强制要求,已配套宝马iX3的第四代高压平台电池,支持800V架构下5C持续放电。为巩固技术壁垒,宁德时代还联合万华化学建成芳基硅烷前驱体万吨级生产线,材料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40%,并通过独家授权先导智能设备形成“材料-设备-专利”闭环。 二、专利布局战略与产业影响# 1. 全球化专利网络加速构建2025年以来,宁德时代国际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超26%,仅“电池单体、电池”相关领域就有多件PCT申请公布(如9月25日公布的PCT/CN2024/083092、9月11日公布的PCT/CN2024/111831)。其专利布局呈现两个显著特征:一是重点市场全覆盖,核心专利均指定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汽车生产国;二是技术链条全贯通,从电池单体结构(端盖、极片)到系统防护(隔离膜、箱体)形成专利组合,例如将导流槽极片技术与自修复隔膜、双层热反射箱体结合,开发出骁遥双核电池,实现1500公里续航与12C超充的双重突破。# 2. 对行业竞争格局的重构在快充赛道,宁德时代通过电池本体结构创新(导流槽极片)与比亚迪的“电驱升压+碳化硅”方案形成差异化竞争。据SNE Research预测,2025年全球超充电池市场规模达120GWh,宁德时代凭借该专利技术有望占据45%以上份额。在热安全领域,其自修复隔离膜技术使电池包通过1300℃火焰冲击测试,远超欧盟5分钟防护要求,为进入欧洲高端市场扫清技术障碍。此外,专利技术的外溢效应已延伸至电动重卡、无人机、氢燃料电池储氢罐等领域,例如与宇通合作的电动重卡电池采用相关技术后,可实现-30℃冷启动和2C超充。 三、未来产业化与风险提示从落地进度看,部分专利技术已进入规模化前夕:德国工厂的超充电池导流槽技术验证预计2026年完成,匈牙利工厂将导入储能电池双层热反射箱体技术。但需注意,国际专利布局仍面临两重挑战:一是专利诉讼风险,随着海外市场份额提升,可能遭遇竞争对手的专利侵权诉讼;二是本地化适配成本,例如欧洲市场对电池材料的环保要求(如REACH法规)可能增加技术落地成本。总体而言,宁德时代的这批国际专利申请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体现,更是其应对全球新能源产业竞争的战略布局,将深刻影响全球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选择与市场格局划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