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赛道竞相破土,未来产业拔节生长”形象地描绘了当前众多新兴科技领域快速发展、未来产业不断崛起的态势。从量子科技到脑机接口,从“人造太阳”到深空探测等多个前沿科技领域,如今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如同种子竞相破土而出。各地也在积极行动,加快绘制产业图谱,厚植创新沃土,拓宽应用场景,推动未来产业加速生长。例如,安徽省合肥市的深空探测实验室,其研制的月壤原位3D打印系统让在月球就地取材“盖房”成为可能,实验室还积极谋划培育深空能源、太空旅游等十大深空产业方向,带动吸引了一批商业航天公司和项目落户,总投资额超百亿元。在合肥聚变堆园区,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建设已进入总装阶段,有望首次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将可控核聚变技术向工程实践和商业应用水平推进。此外,合肥还有一条闻名遐迩的“量子大道”,集聚了30余家量子科技龙头企业,涵盖量子计算、通信和测量三大领域,是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量子科技高地。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量子密信密话已在政务、金融等场景接入应用上百个,用户规模接近600万,量子云印章也在多地的政务审批、企业流程管理等场景推广使用。不仅是合肥,全国多地都在未来产业领域发力。湖北实验室集中发布30项亮点科技成果,涵盖光电子、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多个前沿领域;江苏的4家省实验室分别聚焦网络通信与安全、深海技术科学等开展前沿性原始创新。四川印发方案明确了第六代移动通信(6G)、量子科技、元宇宙等八大未来产业发展路径;上海发布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的发展目标;南京也发布了推进脑机接口产业创新突破行动方案。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未来产业发展研究(2025)》显示,2024年中国未来产业产值规模约为11.7万亿元,2025年预计达到13.4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5%左右。不过,当前多数未来产业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产业定位同质化、技术转化断层、生态协同不足等。专家建议,政策端应建立相关机制,技术端应完善制度,生态端应构建产业联盟与创新联合体,以推动未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