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4小时防腐测试的冷却液,为何仍腐蚀了理想MEGA的电池? 
一辆正常行驶的理想MEGA在上海街头突然起火,约10秒内整车被火焰吞噬,两名乘员惊险逃生。 
 
理想MEGA的起火事件,最终指向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原因——冷却液。 
 
根据理想汽车的官方公告,由于该批次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特定条件下会导致冷却回路中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腐蚀渗漏,极端情况下会造成动力电池热失控。 
 
这个本该保护车辆安全运行的液体,竟成了从内部瓦解安全防线的“特洛伊木马”。 
 
01 事故回溯:冷却液成为起火诱因 
10月23日晚,上海一辆理想MEGA 2024款车辆起火,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事故发生后,理想汽车迅速响应,第一时间与车主取得联系,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调查。 
 
理想汽车内部调查显示,与事故车同批次的理想MEGA 2024款车辆中,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是问题的核心。 
 
具体来说,冷却液在特定条件下会导致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腐蚀渗漏,造成车辆故障灯点亮、动力受限及无法上电。 
 
在极端情况下,这种腐蚀会直接引发动力电池热失控,也就是车辆起火。 
 
02 冷却液:电动汽车的“生命线”如何成为“导火索” 
冷却液在电动汽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根据强制性国标《机动车冷却液第2部分:电动汽车冷却液》, 
 
电动汽车冷却液是以防冻剂、缓蚀剂等原料复配而成的,用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具有冷却、防腐、防冻及保温等作用的功能性液体。 
 
电动汽车冷却液产品分类均为乙二醇型,本身具有一定的导电性和腐蚀性。 
 
当冷却液渗透进动力电池包,可能通过这一导电液体直接串联起电池的正负极,造成电池短路,进而引发电池热失控和起火。 
 
在行业惯例中,冷却液不由动力电池企业提供,也不由车企自研,而是车企从外部第三方供应商采购。 
 
冷却液的加注是在电池包装车、电池热管理回路闭合、冷却系统硬件上车等步骤完成后,由车企的整车工厂统一灌注。 
 
03 质量疑云:国标下的防腐测试为何失效 
根据电动汽车冷却液强制国标,冷却液需要经过多项严格试验测试,包括电导率试验、静态腐蚀试验、循环台架腐蚀试验等。 
 
具体到冷却液防腐性试验,既有静态腐蚀试验,也有循环台架腐蚀。 
 
其中,静态腐蚀试验要求保持时间约336小时,腐蚀物的质量指标误差不能超过10毫克;循环台架腐蚀试验要求保持时间更长,约1064小时,腐蚀物的质量指标误差同样不能超过10毫克。 
 
面对如此严苛的试验要求,理想MEGA的冷却液防腐性能为何仍出现不足的情况?这是理想汽车仍需回应的问题之一。 
 
当前,市场中对于部分批次理想MEGA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的原因提出了诸多猜测,包括使用了新型的冷却液、铝板表面喷涂防腐涂层不足等。 
 
04 召回举措:企业的责任与代价 
10月31日,理想汽车主动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 
 
召回范围包括生产日期从2024年2月18日至2024年12月27日的理想MEGA 2024款汽车,共计11411辆。 
 
理想汽车CEO李想表示:“这次召回是主动召回。事故调查需要时间,有时候一两个月都出不来。我们已经发现了导致事故的隐患,面对万分之一的风险我们不能等。” 
 
召回措施是为受影响车辆免费更换三样物件:冷却液、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 
 
理想汽车产品线负责人汤靖在个人平台上转发的截图和相关补充评论显示,2025款理想MEGA、i6、i8车型、L系列车型均未使用起火事故车批次的冷却液。 
 
换言之,仅2024款理想MEGA使用了这批需要召回的防腐性能欠佳的冷却液。 
 
05 行业反思:狂奔的电动车与被压缩的测试周期 
理想MEGA从申请商标注册到上市,整体节奏快速推进。该车型于2023年6月申请商标注册,2024年3月即上市。 
 
理想官方曾宣称:MEGA发布即交付,交付即上量。这种产品节奏实际上是新能源汽车行业新品开发上市的缩影。 
 
电动汽车竞争加剧,业内普遍出现新车整体测试周期缩短、上市节奏加快的情况。 
 
有业内人士指出:“单纯从成本计算,返厂维修的成本高于前期同等投入,但是加上抢占市场的时间因素,新车需要在上市时机与验证周期之间取舍。” 
 
某传统车企动力电池负责人表示:“车企应该对每一个环节需要做好充足的安全检验和防范,否则只能通过售后补救,一次性更换电池等关键部件,如此‘亡羊补牢’的成本挺高的。” 
 
06 安全警示:微小细节如何影响整个系统 
理想MEGA搭载的麒麟5C电池是业内顶级产品。它由宁德时代与理想联合研发,采用三元锂技术,支持5C充电倍率。 
 
官方为其进行了951项严苛验证,涵盖热失控、机械冲击等极限测试。 
 
电芯与水冷板的“三明治”贴合设计,将散热面积提升五倍,旨在将高温风险降至最低。 
 
然而,这些高端配置未能阻止因基础冷却液问题导致的火灾。 
 
这起事件警示业界,电动汽车是一个极度精密的系统,其安全性悬系于供应链上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 
 
从一块冷却铝板的防腐性能,到一颗螺丝的紧固扭矩,都可能通过连锁反应,最终挑战整车的安全底线。 
 
理想汽车官方资料显示,MEGA的电池系统经历了951项严苛验证。然而,所有这些测试都没能发现冷却液对冷却铝板的腐蚀问题。 
 
这起事件让行业意识到,真正的创新不应只是续航里程的数字竞赛或智能化功能的堆砌,更应是以安全为底色,贯穿于设计、选材、制造、检测每一个环节的严谨与踏实。 
 
当车企们热衷于宣传技术的巅峰指标时,MEGA的火灾提醒所有人:实验室数据与真实世界风险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