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龙舟队共赴传统活水仪式:传承千年民俗,激活文化活水## 一、活水仪式:古老龙舟的“唤醒”礼在我国许多乡村,龙舟不仅是端午竞渡的工具,更是承载着祈福、祭祀等文化内涵的“圣物”。传统活水仪式作为龙舟文化的重要开篇,至今仍在不少地方保留着古朴的仪式感。 (一)仪式起源与寓意活水仪式源于古人对水神的敬畏与感恩,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相信,通过特定的仪式能唤醒沉睡的龙舟,赋予其驱邪避灾、护佑一方的灵力,同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仪式中“活水”一词,既指汲取江河湖泊的“活态之水”,也寓意着通过仪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二)核心流程与象征请龙仪式:龙舟队成员身着传统服饰,齐聚祠堂或河边,由族中长者或“龙头”主持,焚香点烛、敬献三牲(猪、牛、羊),诵读祭文,向天地水神表达敬意,恳请神灵庇佑龙舟赛事平安、顺遂。洗龙点睛:用新打来的井水或江水为龙舟“洗澡”,洗净尘埃与晦气。随后,由德高望重之人用朱砂笔为龙头点睛,“一点左眼,风调雨顺;二点右眼,国泰民安;三点额头,吉星高照”,每一笔都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采水纳吉:队员们手持特制的容器,到江河中汲取“活水”,倒入龙舟的船舱内,象征着将江河的灵气与活力注入龙舟。部分地区还会在水中加入艾草、菖蒲等香草,以驱邪避疫。巡游祈福:点睛后的龙舟在锣鼓声中开始巡游,沿村河缓缓前行,队员们齐声呐喊,岸上村民燃放鞭炮、抛洒五谷,形成“水上龙舟游,岸上人气旺”的热闹景象。巡游过程中,龙舟会停靠在各村落的码头,接受村民的祈福与捐赠,寓意着龙舟将福气传递到每一户人家。## 二、乡村龙舟队:民俗传承的鲜活载体乡村龙舟队是活水仪式的主角,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核心力量。他们由村民自发组成,年龄跨度从青壮年到中老年不等,凭借对龙舟的热爱和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延续着这份千年传承。 (一)队员构成与训练人员组成:以本村男性村民为主(部分地区已打破性别限制,出现女子龙舟队),包括舵手、鼓手、划手等角色。舵手负责掌控方向,需经验丰富、沉稳果断;鼓手是队伍的“灵魂”,通过鼓点节奏统一划手动作,提振士气;划手则需体力充沛、配合默契。训练日常:临近端午,队员们便开始集中训练。清晨或傍晚,龙舟划破平静的水面,“咚、咚、咚”的鼓声与“嘿、嘿、嘿”的号子声此起彼伏。训练不仅是为了提升竞技水平,更是一种情感的联结——队员们在挥桨中增进信任,在汗水中凝聚团队精神。 (二)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对于乡村龙舟队队员而言,参与活水仪式和龙舟竞渡不仅是一项民俗活动,更是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和对自身身份的确认。许多队员从小看着父辈划龙舟长大,如今自己接过船桨,仿佛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划的不是龙舟,是老祖宗留下的根啊。”一位老队员的话,道出了无数乡村龙舟人的心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乡村龙舟队成为留住乡愁、维系乡村文化生态的重要纽带。## 三、当代价值:激活传统文化的“活水”在现代社会,乡村龙舟队的活水仪式正展现出与时俱进的生命力,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 (一)文旅融合,赋能乡村发展许多乡村依托龙舟文化打造特色文旅项目。活水仪式期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摩,他们不仅能感受古老仪式的庄重与神秘,还能品尝乡村美食、体验民俗活动。例如,广东东莞麻涌镇的“龙舟景”活动,将活水仪式、龙舟巡游与水乡旅游结合,形成了“以文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模式,带动了当地农产品销售和民宿产业发展。 (二)凝聚乡力,助力基层治理活水仪式成为乡村凝聚人心的重要契机。筹备仪式的过程中,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为龙舟活动出谋划策;仪式当天,无论男女老少都参与其中,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这种文化认同转化为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促进了邻里和谐、乡村稳定。 (三)创新传承,培育文化自信年轻一代正以创新的方式参与龙舟文化传承。一些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直播活水仪式,让更多人了解乡村龙舟的魅力;还有的乡村将现代元素融入仪式,如用环保材料制作龙舟装饰、创作新的龙舟号子等,让古老民俗焕发出青春活力。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坚守核心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表达。## 四、结语:让文化活水永续流淌乡村龙舟队的活水仪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它既是对祖先智慧的致敬,也是对当代乡村发展的回应。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我们既要守护好这份传统民俗的“形”,更要传承好其中蕴含的团结、奋斗、祈福的“神”。唯有如此,才能让传统文化的活水在新时代的河道里奔腾不息,为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当端午的鼓声再次响起,当龙舟再次划破水面,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热闹的民俗活动,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与传承。愿每一支乡村龙舟队都能在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让古老的活水仪式成为照亮乡村文化振兴之路的灯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