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探索科技赋能防汛减灾方面有诸多积极举措:
监测预警方面
先进的传感器网络
在山区河流、水库周边等区域广泛部署雨量传感器、水位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例如在岷江流域的一些山区小流域,这些传感器能够实时采集降水和水位数据。通过高精度的雨量传感器,可以精确到毫米级别的降雨量监测,为准确判断局部暴雨强度提供依据。
传感器将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实时传输到防汛减灾指挥中心,实现数据的快速汇聚和分析,大大缩短了从降雨发生到预警发布的时间间隔。
卫星与雷达技术应用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全省范围的地形地貌、水体分布等进行宏观监测。卫星可以及时发现大面积的洪水淹没区域,尤其是在偏远山区和交通不便的地区。例如在川西高原的一些无人区,卫星能够获取洪水范围、河流改道等信息。
天气雷达在防汛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四川的雷达监测网络能够对强降雨云团进行实时跟踪,精确预报降雨的移动方向和强度变化。如成都多普勒天气雷达,其探测半径可达数百公里,能够提前数小时预警即将影响四川盆地的强降雨系统。
智能预警平台
整合气象、水文、地质等多源数据,构建智能预警平台。这个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对各类数据进行融合处理。
当数据显示有洪涝灾害风险时,平台能够自动生成预警信息,并根据灾害的潜在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精准地将预警信息推送给受威胁区域的政府部门、社区、企业和居民。例如通过手机短信、政务平台、专用预警APP等多种渠道,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到达相关人员手中。
应急救援方面
无人机技术
在防汛减灾中,无人机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洪水淹没区域,无人机可以快速到达人员难以到达的地方进行灾情侦察。例如在一些被洪水围困的村庄,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能够实时获取村庄的受灾情况,如房屋受损程度、人员被困位置等信息。
部分大型无人机还具备物资投递能力,可以向被困群众投递应急食品、药品等物资,为救援争取时间。
智能救援装备
研发和应用智能救援机器人。比如水下救援机器人,可在湍急的河流、浑浊的洪水中进行搜索救援任务。这些机器人配备有先进的声呐探测系统和水下摄像头,能够快速定位溺水者的位置。
还有一些水陆两栖救援车辆,在洪涝灾害导致道路淹没、通行困难的情况下,可以自如地在陆地和水面行驶,提高救援队伍的机动性和救援效率。
灾害评估与决策支持方面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利用GIS技术构建四川防汛减灾地理信息平台。该平台整合了全省的地形、水系、居民点、交通线路等地理空间信息。
在灾害发生前,可以进行洪水淹没模拟分析,预测不同洪水水位下可能被淹没的区域,为防洪规划和避险转移提供决策依据。在灾害发生后,能够准确评估灾害损失范围,包括农田受灾面积、房屋倒塌数量等,为灾后重建规划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
大数据与模型分析
收集历史防汛减灾数据,包括历年的降雨数据、洪水水位数据、灾害损失数据等,建立大数据仓库。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找出防汛减灾中的规律和趋势。
结合水文学、气象学等专业模型,如洪水演进模型、降雨径流模型等,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分析。例如在制定水库泄洪决策时,利用这些模型分析不同泄洪方案对下游河道和周边地区的影响,从而选择最优的泄洪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