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节期间,银行与理财公司的营销策略出现明显转变,存续理财产品取代往年的节日专属新品成为推广主力,这一现象背后是市场环境、投资者心态与行业转型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推广特征、驱动逻辑、风险提示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存续产品推广的核心特征从平安理财、招银理财、工银理财等机构的营销动作来看,本次存续产品推广呈现三大特点:收益锚点突出历史业绩:与往年节日专属产品强调“预期收益率”不同,今年推介的存续产品多以亮眼的历史收益为卖点。例如工银理财一款最短持有期30天的固收类产品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达12.01%,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8.42%;徽银理财一款7天持有期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7.43%,近一个月年化收益6.96%,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截至9月21日,理财公司开放式固收类产品近1月年化收益均值2.49%)。短期稳健型产品成主流:推广产品以风险等级R1-R2的现金管理类、短债类产品为主,持有期集中在7天-3个月,兼顾流动性与收益性。如平安理财推出11款存续产品,涵盖7天、14天、30天等持有期;招银理财则以“14天收益连享”为噱头,引导投资者在9月24日前买入现金理财或短债理财,锁定假期及前后的连续收益。营销场景聚焦闲钱管理:机构通过微信公众号密集发布“假期理财攻略”,强调“资金不打烊”概念。例如工银理财明确“9月29日前买入、9月30日确认份额即可享受9天假期收益”;苏商银行等机构则推出“节前买入享14天连享收益”的时间窗口设计,精准对接投资者假期闲置资金的增值需求。 二、策略转向的深层驱动逻辑此次存续产品取代节日专属新品成为主角,是行业转型与市场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净值化转型削弱节日产品吸引力:随着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转型成熟,产品不再保本,业绩比较基准仅为参考指标,节日专属产品难以通过“收益承诺”形成差异化优势。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指出,此前多轮净值回撤让投资者更理性,存续产品的历史业绩透明度更高,反而比新品更易获得信任。利率下行压缩新品收益空间:在整体利率下行、底层资产收益率承压的背景下,传统节日专属产品依赖的“高业绩基准”模式难以为继。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分析,底层资产票息收益下降导致理财产品收益率空间被压缩,往年靠高基准吸引客户的节日新品失去竞争力,而存续产品可通过历史业绩证明其在弱市中的收益稳定性。节前资金沉淀创造营销窗口期:国庆前夕企业回款、个人奖金等资金形成短期沉淀,催生大量1-3个月的闲钱理财需求。苏商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杜娟表示,这一时期成为机构拓展客户的关键节点,而存续产品无需新发行流程,可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且通过历史数据更易建立投资者信心。 三、投资者需关注的风险与配置建议面对高收益存续产品的营销攻势,投资者需警惕三大风险,并结合自身需求理性配置:风险提示:一是流动性风险,部分产品设有封闭期或申赎限制(如浦银理财一款14天持有期产品售罄后无法提前赎回),需提前匹配资金使用计划;二是收益波动风险,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债市波动可能导致净值回撤,如R2级产品仍存在短期收益不及预期的可能;三是起息时间陷阱,部分产品虽标注“国庆理财”,但起息日在假期后,实际无法享受假期收益。配置策略:保守型投资者可优先选择现金管理类产品(如招银理财24小时营业现金理财),兼顾流动性与稳定票息收益;稳健型投资者可配置“固收+”类存续产品(如平安理财年化5.8%左右的日开型产品),在控制风险的同时增强收益;进取型投资者可适度参与混合类存续产品,但需承担股市波动带来的净值波动风险。此次存续产品的集中推广,本质上是银行理财行业从“规模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型的缩影。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跳出“节日专属”的营销话术,重点关注产品的风险等级、申赎规则与历史业绩的可持续性,避免盲目追逐短期高收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