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下,银行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数字化、智能化正帮助银行“瘦身”,具体体现在网点和人员结构调整等方面,以下是详细介绍:网点数量减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计信息显示,截至2025年7月21日,今年以来有3110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关停,已超2024年全年总量,范围覆盖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等。银行通过裁撤部分经营效益低、功能冗余的网点,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人力结构优化: 基层柜员减少:随着银行数字化转型加快、业务离柜率不断提高,银行网点的柜员数量持续减少。为提升经营效率,银行网点引入智能终端一体机,客户很多基础业务能够自助办理,部分柜员被转岗做营销,一些年轻人则选择离开。 AI替代部分岗位:银行加大了AI应用,简单且重复的业务正在被人工智能取代,信审、客服等前台岗位减少更为明显。例如,多家银行在2024年完成DeepSeek大模型在行内的部署运行,应用于营销助手、远程银行、授信报告生成等场景。AI对银行流水数据的智能化处理在准确度和效率上都有优势,能对风险进行多维度分析和预警,未来信审业务环节可能实现无人化,对信审人员的需求也会相应减少。银行的AI客服能够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可减少人工客服负担,降低超过30%的运营成本。 科技人员占比提高:在银行柜员、信审、客服等岗位减少的同时,科技人员的占比不断提高。各大银行均未减少对科技的投入,持续推进智慧银行建设,积极融入全社会数字化建设,强化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构建科技引领、数据赋能、数字经营的智慧银行新模式。成本降低与效率提升: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银行实现了人力成本减负。如北京银行通过数年的数字化转型,支行营业室柜台平均用人从过去的7-8个减少到现在的3-4个,释放出来的人力大多转型到了营销一线,创造了更多价值。同时,银行的业务办理效率也得到提升,如农业银行提升全流程智能化办贷效率,使网点客均等待时间压降20%。
|
|